二埠與華人歷史
1858-1864 |
尋金熱吸引很多華人來到二埠,然後再進內陸,這為二埠帶來繁榮。 華人從事洗衣、建電報線網、耕種、小店、砍柴、僕人等工作, 對於二埠的經濟有穩定性作用。 |
1866 |
前街(Front Street)發展成為華人聚居地,形成了早期華埠。 華人很多從事三文魚罐頭工作。 |
1881-1885 |
加國勞工短缺,建橫加鐵路資金不足,雖華人極不受歡迎,加國不得不招聘數以萬計華人去築鐵路。本省雖因此繁榮,鐵路建成後華人被歧視,大量失業,許多流徙回二埠。 |
1885-1923 |
加國強加人頭稅在新華人移民身上,其他種族移民不需交該歧視性人頭稅。 |
1887-1907 |
溫哥華發生連串排華暴動, 1907年二埠的新聞報業商人、樓房檢查官員帶領成立反亞裔聯盟,煽動起對華人的仇視。 |
1888-1898 |
太平洋鐵路完成令大量白人移民擁入,本省經濟起飛。 |
1892 |
二埠華人爭取得在現今二埠中學南端地段建立華人墳場。 |
1898 |
二埠大火,燒毀60 個街段, 華埠被毀。二埠不准華商在前街重建華埠,理由是太接近市中心。於是華商在較西低窪地段附近重建,約為現在的哥倫比亞街、加拿芬道、八街內地段。 |
1904 |
二埠中华慈善会在维多利亚街825号建老人院(即后来的中华慈善会会所) |
1909-1914 |
舊華人墳場地已用盡,華人在同地段北緣向政府租借兩畝地作為墳場,但租契於1914年被政府取消。 |
1912 |
二埠政府以火險為由,下令部分華埠建築遷拆,以便日後 發展其工業區。 |
1913 |
經濟蕭條, 二埠政府通過政府不雇請華人勞工議案,也不許政府從雇請華人勞工之公司購物。 |
1914-1916 |
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,經濟惡劣,溫市華人百分之八十失業,在米價高漲,雇主剝削移民工人下,許多華人返回唐山,二埠華埠更形蕭條,樓房檢查官員以華埠樓房不合防火規格為由,建議拆毀,市議員決與華埠商號討論執行拆毀日期。 |
1919 |
省防火廳長公開說華埠是市中心火險陷阱,下令拆毀華埠大部分建築。 |
1923 |
二埠議員麥夸利在國會正式提出惡名昭著的排華法案,造成全加華人社區幾乎全是單身漢的不正常現象。 |
1941 |
二埠的華人人口降低到隻只有400 人 |
1948 |
二埠中學被建在舊華人墳場上,校區報告亦直認曾掘出棺材。 |
1979 |
二埠中華慈善會結束前,把會所和地獻給二埠市府,但該歷史建筑在數月內被市府拆毀。 原址荒廢,到二零零八年才被市府改用作放狗公園。 |